
【孝感日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以“智”谋“祉”的强劲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服务治理实践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基本公共服务是为了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全体公民都应公平、平等、普遍享有的公共服务[21]。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方式,确保不同群体能够享受到公平、无歧视的服务。首先人工智能不仅可以综合考虑用户的文化背景、语言偏好、地域习惯等个性化需求和特点,调整提供的服务,以确保服务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而且允许用户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自主选择服务的特定方面,如推荐内容、界面语言等。其次,AI系统决策过程的更透明和可解释性,帮助用户理解为什么系统做出特定的推荐或决策。这有助于建立用户信任,同时也让用户更容易识别和纠正潜在的不公平。再次,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提供反馈,可以作为改进AI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帮助AI系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二是加强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普惠性是人人能够享有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问题。首先,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弥补地域差异,提高基本社会服务在偏远地区的可及性,实现服务的全覆盖。如在医疗服务方面,远程医疗技术如视频咨询、远程监测和诊断工具等,可以帮助偏远地区的居民获取医疗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与医生进行远程沟通,实现及时的医疗咨询和诊断。在教育服务方面,数字化教育平台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资源,使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与城市地区相当的学习机会。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参与在线课程、远程辅导和学科资源共享。其次,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信息共享,能够充分发挥一体化政务平台的“一网通办”功能,数字政务服务使得政府服务更便捷。例如,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证照办理、社会福利申请和其他行政服务,减少居民前往城市中心的需求及成本支出。再次,人工智能推动公共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社区平台等可以促进偏远地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有助于建立社区合作网络,提高居民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共享。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助力公共服务供给打破地域限制,确保公共服务在偏远地区同等地享有公共服务,实现各类服务全覆盖,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是促进公共服务的便捷化。自动化流程和智能决策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使得公共服务更及时、更高效。自动化流程通过自动执行例行性任务,减少服务者手动操作的时间和错误,使其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更高价值的工作上,提高整体效率。智能决策系统不仅可以根据大量数据和事实快速做出决策。在公共服务中更迅速地响应用户需求,缩短服务的处理时间。而且可以依赖用户的历史数据和偏好,为其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使得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独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自动化流程和智能决策系统还可以实现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服务持续供给,延展公共服务的供给空间,确保用户可以在需要时随时获得服务。如在物流服务方面,智能化的运输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基本物资和服务的配送效率,确保在偏远地区及时送达必需品,减少物流成本。在农业服务方面,通过远程监测、智能灌溉和精准农业技术,农民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农田,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本文为2023年度孝感市社会界科学联合会、湖北小微企业研究中心联合课题:“以改革创新推动孝感市营商环境优化的调查研究,编号:LH202308”阶段性成果。
(冀红梅,女,博士,经管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湖北小微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